第(3/3)页 “末将亦手起刀落,一刀斩下其头颅,夺下中军大旗,又将其头颅悬于旗杆之上示众。” “自此羌人终于大乱,遂纷纷投降沦为俘虏。” “因此末将才说。” “末将与先登营的将士和谪戍卒能够立此战功,那莫名自山峦之中传来的阵阵低吟至为关键,那声‘汉天子万岁’,定是祁连山的感念,是陛下于长安赐予先登营将士和谪戍卒的福祉。” “若非如此,我等此战恐怕生死难料,遑论建立此功?” “末将,代先登营的将士和谪戍卒铭记陛下恩泽!” “……” 听到这里,整个宣室殿都陷入了沉默。 一众官员面面相觑。 公孙敬声这番说辞,说扯吧,的确是有那么点扯,可是他们也不敢妄言真伪,毕竟这个时代他们就算再理智,也不是全然不信鬼神之说。 何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华夏文明出现以来一直到大汉都公认的理念。 如今“祀”与“戎”相辅相成出现在了一场战事之中,谁又能断言公孙敬声说的是假话呢? 或者就算有些人明知是假,又有谁敢站出来当众指出刘彻没穿衣服呢? 历史上他们不敢,难道现在就敢了? 并且在这之前,公孙敬声已经私下与先登营的将士和谪戍卒达成了共识,现在他们就是利益共同体,就算有人去询问,也只会得到相同的答案。 与此同时。 “汉天子万岁?万岁……” 刘彻细细品味着其中的意境,脸上逐渐泛起一抹红光。 “……” 然而此刻公孙敬声的腿却在微微颤抖,不自觉的瞄向刘据。 他心里实在没底,若非为了先登营的那干谪戍卒,打死他也绝对不敢用这番话来欺骗刘彻,这可是欺君的大罪。 而刘据则只是不动声色的冲其合了下眼皮,示意他安下心来。 因为他心里有数,他这回只是让公孙敬声复制了不久之后即将发生的“山呼万岁”事件,或者也可以说成“嵩呼万岁”。 《史记·封禅书》记载: “上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 《汉书·武帝纪》有云: “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后世学者一致认为,这件事其实就是术士联合地方官员策划出来的闹剧。 为的就是迎合刘彻的喜好,故弄玄虚骗取封赏。 既然术士和那些地方官员能用,而且用的还很成功,甚至引领了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万岁”风潮。 那么刘据自然也能用。 反正都是去骗去偷袭,他去骗刘彻总好过旁人去骗。 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也叫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