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到五分钟,整个茶厂车间就人去楼空,热闹无比的车间又恢复了平静。 赵兰一早上也捡了五斤多的钱,算算才赚了一块钱,但是赵兰想着下午如果也赚一块钱,那一个月就能有60块钱,这对她来说可是一笔不得了的巨款: “妈,寒假我也要来捡茶。” 赵兰试了一上午,觉得捡茶也不累,还能安逸地赚到钱,不由地把寒假预约了。 “好,最近听说农场茶叶出口量大增,小日本下周还要到这里来现场查看呢,据说看得满意了,还要加大订单。咱们不怕没有订单做。” 刘桂珍一边上班,也能一边听到许多八卦。 赵菲倒是不以为意,再好又能如何,过一段时间国家放开出口,农场马上就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压力,船大并不好调头,很快就沉沦了。好日子过不了几年,现在是农场生活的甜蜜期,等到改制转型后,这里许多工人再就业之路并不顺利,年轻人都走向了城里找工之种,而中老年人则靠着微薄的退休金生活。 直到又过了十来年,随着退休职工的工资大幅提升,他们才缓解了紧张的经济压力。 所以,一个人在这个世上并没有什么好靠。 靠人人倒,靠山山崩,只有靠自已,最可靠。 下午两点多,赵菲和上次一样,到老丁钥匙铺那里等欧阳老师。 欧阳老师还是一贯地准时,他开着上次那辆车,不过这次他有经验了,把车停在了老丁钥匙铺前面。 “赵菲,你好啊,没想到这么快,你这里就又有消息了。” 欧阳老师昨天接到赵菲的电话也十分意外,他做了几年艺术品方面的生意,没想到能屡屡从赵菲手里淘到好东西。上次那个红木的根件,被几经转手卖到东南亚后,据说卖出了15万的高价。 当然,欧阳老师自已也只是加了一部份价格上去,15万是他的下家的卖价。 做这种生意的就是这样,谁有本事卖出什么价格,那就是谁赚到了。但是能把自已经手收购的东西卖出高价格,欧阳老师在相关领域内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这也是让他比赚到钱更高兴的事情。 “只是小小的幸运罢了,正好下乡看到这旧物,所以让您来鉴定一下。” 赵菲从上一世流传的故事中知道那帮收到紫檀屏风的人大约卖出了八万元的价格,所以其实心里多少有了底。 反正这件紫檀屏风最低的价格不能低于八万就是了。 “紫檀屏风?这风格是明代的。” 欧阳老师的艺术鉴赏力还是很出色的,虽然旧家俱不是他的熟行,但一看这做功、材质和雕刻的手法,便得出了大体的结论。 “是明代的东西,应该是从京城里运来的,最后流失于民间。” 赵菲倒也不忌讳,把这东西的出身说了一下,当听说是赵菲从牛圈里淘来的,欧阳老师不禁露出了赞赏的目光。 其实,只有象赵菲这样的有心人,才能把文物从濒于损毁之中挽救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