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阵曲-《凰女倾世:殿下,靠边站》


    第(3/3)页

    但目夷却不想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于是亲自来到卫国请兹父回去继续主持工作,并说:“国为君守之,君何为不入?”

    目夷是明智的,他虽暂代了国君之位,但兹父在宋国国内仍有大批支持派,万一这些人不服气生出什么乱子来,那可如何是好?

    宋襄公回到宋国复位,心中没有后悔,只有恼恨,此次受辱,他不怨天不怨地,只怨那郑许陈蔡曹等国诸侯,心中恨死他们,甚至比恨楚成王还恨。这帮没有骨气的“夏奸”,公然媚夷全不知耻,明明把中国操纵之权,授之于荆楚蛮夷之手,长此以往,楚人目中尚有中国乎?

    耻辱啊耻辱,宋襄公自己被囚倒不觉得很耻辱,却反而为诸夏感到耻辱起来。

    宋襄公痛定思痛,他终于明白,光靠盟会是解决不了楚国问题的,必须打一仗,堂堂正正的打一仗,来展现宋国的精神,重振诸夏的勇气!此战无论输赢,只讲仁义,因为只有仁义才能将华夏诸侯重新团结在一起。在宋襄公看来,利益关系的联盟是没有任何凝聚力的,只有仁义才是王道!

    于是,宋襄公积极备战,日夜练兵,准备在适当的时机与楚国来场仁义大战。他坚信仁者无敌,即便他屡战屡败,但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宋国;因为他坚信他的仁义即便不能感动荆蛮,但一定能感动上天,感动所有华夏诸侯。

    实话实说,虽然宋襄公的迂腐遗笑万年,但在那样一个久远的时代,“仁义”还是很有些市场的,所以薄之会楚成王虽然如愿做了盟主,但他无信无义之举也让一些华夏诸侯感到反感,所以会议结束后,有些归附楚的诸侯(史书所载的有许、陈二国)便倒向了宋襄公这边,并拒不承认楚成王的霸主地位。所以楚成王一生虽颇有战绩,曾灭国十一,逼平齐桓公,打爆宋襄公,但仍无法名列春秋五霸之一。

    基本上来说,“霸主”这个名词在春秋时代,与后世充满了武力色彩的专横霸道之意还是不同的,《左传 成公二年》里齐国外交家宾媚人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五霸能称霸,是因为他们辛苦自己,安抚诸侯,带领大家服从天子的命令。这才是“霸主”的真正含义。所以史学家班固在讨论春秋五霸人选之时,就说:“宋襄伐齐,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春秋传》曰:‘虽文王之战不是过。’知其霸也。”《春秋公羊传》也认为宋襄公“临大事而不忘大礼”,实乃君子,甚至可与周文王比肩。言下之意,宋襄公是春秋时代的道德楷模,即便武功差一点,也足以名列五霸。总之,宋襄公虽然连遭失败,但宣扬了仁义,闯出了名头,他信心满满,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他决定就趁这个机会,兴兵报仇,一举定鼎霸业!

    于是,在那些下着雨的夜晚,宋襄公仍然怀抱着梦想,安然入睡。梦里,是一个洋溢着温暖阳光味道的大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