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七章十大经典-《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3)页
    胆瓶,据说来源于佛教徒平时所用的水瓶,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观音瓶,现代学者以其形状如悬胆,而名之胆瓶。
    胆瓶一般都是直口,细长颈,削肩,  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
    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
    这种瓶子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朝野各界所追捧,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
    现知传世宋代汝窑胆瓶仅两件,分别收藏于弯弯故宫博物院和英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
    弯弯故宫博物院这件北宋汝窑青瓷胆瓶,原本为清宫旧藏。
    其口沿和底足,分别镶嵌了铜质鎏金的镶铜扣。
    底面中心的釉层去掉了一圈,并且涂有褐色的墨汁,中间的黄色瓷胎隐隐露出。
    这件汝窑瓷器上,看不到所谓的芝麻钉支烧痕迹,这很可能是倒扣着烧的,这一点从口沿向前铜扣就能看出来。
    这样的瓷器,虽然器身算是略有瑕疵,但是它仍然不失为汝窑瓷器中的精品。
    这样的瓶子,自然是源远流长。
    早在宋代,胆瓶就被引人佛堂斋室,成为清净之地超凡脱俗的灵物;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
    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
    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胆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胆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  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
    外传佛教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  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胆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
    胆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
    就是因为这,胆瓶成为国内传承之中的十大经典瓷瓶之一。
    陈文哲能想到他,肯定不止是因为这一点,而是因为他通过汝窑青釉胆瓶,想到了太多经典胆瓶。
    比如黑陶镂空胆瓶,这是一种少见的黑釉陶器。
    龙山文化是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随后各地都发现了和龙山文化时代相当的,以灰陶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