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所以,张芷静过一个阶段就要到3号楼报道了。 之后的日子里,他除了回答各个联合实验室的问题,其余的时间都放到了6足机器人的制造上面。 他首先拿出几个摄像头,和提前布置的电缆连接。 然后把数据中心b室的鲲鹏数据服务器和摄像头相连。再然后在监控程序里增加楼层来人报警,来人接近办公室大门报警。 报警工作暂时交给了小二,他要根据李国成编写的人脸识别,记录到访的种类人,并提醒李国成优化每个人的数据。 报警信息会显示在综合实验室的监视屏幕上,也会通过实验室里的喇叭播放。 一切就绪,他就开始了机器人的制造。 接下来的日子,居然很少人打扰,让他能够全身心地进行机械加工,电路安装。 为了减少电机的噪声,特意设计了消音海绵层,只需要薄薄的一层,噪音可以很好地降低。 终于在1981年11月初完成两台六足机器人的设计、加工和安装。 为了让身体看起了更协调,后来又设计了一个狗头,脖子可以小幅度转动。镶嵌在脑袋上的两个眼睛可以转动,可以‘看清’前方160度的景物。 如果脖子再移动,更可以‘看清’前方240度的景物。 脑袋里预留了红外探头和微波雷达的位置,两只尖尖的耳朵就是微波通信天线。 加上电池,整体重量足有60公斤。 带着激动的心情,把小一的核心代码和数据导入其中一台机器人中。 当数据配置完成,进入自控模式后,启动了小一,它的身子缓缓抬起。 脑袋轻轻摆动,两只眼睛左顾右盼。 背上的一组线缆连接到了实验台上,实验台上是一个由8块12寸液晶屏组成的大屏幕。 上面正显示着机器人的前方视野,眼睛聚焦附近图形较为清晰,其他部分稍显模糊。 “小一,你的前方是什么?” “前方1米处是个试验台,台子上有一台电脑和大型屏幕。试验台旁边是一个机器人”。 “你能看到实验台上的米粒吗?” 小一把脑袋转向了试验台,大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稍显模糊的画面,然后局部放大试验台一角,上面正有一粒米。 “找到了”然后视野扩大到整个桌面,桌面一角的那粒米粒被圆圈锁定。 这时屏幕的左上角,不断地有数据滚动,一直没有看到报警信息,说明系统运行良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