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天子,我们警告你-《靖明》
            
            
            
                
    第(2/3)页
    ……
    “黄编修,伱那《论海策》还是写的吏治?”
    左顺门旁的史馆中,黄佐刚一进门就又受到同僚的调侃。
    “我才疏学浅,也就是在吏治上有些浅见……”黄佐低调地客套一下,就来到自己桌前继续翻阅本朝已经修好的实录。
    这是按照时间顺序,以一月为一卷,记录当时大事的史料。
    修撰《大明忠佞鉴》的工作正式开始了,黄佐有了自己忙碌的事。
    他现在开心多了,同时非常感激张孚敬。
    在“连克”两个朝廷重臣之后,头铁跟他黄佐继续来往的张孚敬不仅没遇到厄运,反而一飞冲天已成封疆大员。
    所以史馆中的同僚现在对他也不像之前避而远之了,反而时常借最近满京热议的《论海策》一事调侃他。
    但黄佐可没那种锐气,听说张孚敬亲手杀了广东按察使时,他的嘴巴张大了很久。
    那是满脸笑容和蔼可亲的张孚敬?
    写《论海策》也是交差的性质。这回陛下虽然没有下任务说人人都得献策,但新任掌院还是要求翰林院人人都写:如果有谁因此得到了拔擢,那多少也得承他这个新的翰林院掌院一份恩情啊。
    那种好运黄佐是不想的,他现在只愿把这编修的差事办好。
    一飞冲天羡慕不来,黄佐也知道自己没那种能力去胜任。
    等石阁老开完国策会议回来顺路巡视一下编修进度时,黄佐不想先出纰漏。
    专心翻着实录,从中查询着自己被分派的蓝玉这一卷中官修实录里的记载,不知不觉就等到了石珤过来。
    站过去一起问好之后,石珤看了看他,神情复杂地说道:“黄才伯,你把已经翻阅摘录的部分交给费修撰吧。”
    费懋中愕然看着黄佐,只见他有些不知所措:“阁老,可是下官之前呈报内容有何纰漏?”
    “不是,你跟费修撰交接好了就去吏部吧,领了告身去广东赴任。”石珤微笑了一下,“献策有功,迁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分守岭南道。恭喜了,黄参议。”
    这一下,史馆中其他的翰林院清流们眼里的羡慕简直都要溢出来了。
    新君的第一科天子门生,就是这么离谱吗?
    正七品的翰林院修撰到从四品的布政使司右参议,要不要这么夸张?
    石珤环视一一圈:“广东非常之时,黄参议熟知广东乡情,殿试策论又以吏治深得帝心荣登榜眼,此次献策再于广东吏治鞭辟入里,有此任乃时运使然。尔等静心用事,届时编修有功,皆有大任。”
    基本上大多数人都在心中狂呼:广东出身的、在广东任官过的多了去了,非要他一个新科榜眼?
    吏治方面有心得见解的还少?纵然两广贪腐窝案、吏治败坏令人触目惊心,也不用提拔得这么快吧!
    都是因为梁储和张孚敬举荐对吧?
    都是因为他天子门生的身份对吧?
    这是扫把星吗?
    太耀眼了!
    众人不禁在心里流下了羡慕的泪水:人在史馆中坐,好官从天上来。这升任速度,不比张孚敬慢啊!
    他何德何能?
    黄佐就这么懵懵地接受着同僚羡慕嫉妒恨的贺喜,答应了晚上请宴。
    费懋中陷入了深深的憋屈:我是状元,我伯父是阁老,可另一个阁老的亲儿子也外放去做知府了,而我在修史!
    ……
    张孚敬一刀,砍出了两广大片好缺。
    朱厚熜一道旨意,让无数人知道了两广会是立功热土。
    陈金的南下不再单纯被解读为是为了稳定局势,而是图谋甚大。
    但将来可能的大动静,哪里能离得开钱?
    正在广东试行着的新法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既有恐惧抗拒的,也有兴奋着想先打擦边球立功的。
    南直隶赋税全国之冠,崇文重教。全国官员,几近三四成出自江南贡院。
    苏州府昆山县,知县宋传林目光灼灼地看着师爷:“人找到了吗?”
    “找到了,县尊这就要传唤毛家过堂吗?”
    “去传!”
    宋传林正了正官帽,满眼都是兴奋。
    不忠不敬之人,办了又有何惧?而且证据确凿,毛家侵吞民田,苦主既已从江淮寻到,那还不趁机把毛家田地都清丈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