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究竟经历过什么? 谢南雁有些好奇,不过没有多问,这都是人家的私事。 第一次见面,她对陈景乐印象还是不错的,感觉是个踏实靠谱有礼貌的孩子。 …… “来就来嘛,还带什么礼物。” 谢南雁看着陈景乐手上拎着的大袋子,很无奈:“我一个退休老太太,每个月退休金都花不完,要什么没有?用得着你们买?” “一点点心意,都不是什么贵重东西。”李北星挽着老太太的手,笑眯眯的。 看得出来,她跟这些书法启蒙老师关系确实很好,之前看她跟她奶奶关系都没这么亲近。 “对了,林教授呢?”李北星好奇问。 “他出门遛弯去了,不用管他,到点饿了自然会回来吃饭。”谢南雁摆摆手,“你们先坐,我来泡茶。” “我来吧。” 陈景乐连忙接过老教授手上的茶叶跟热水壶,熟络地开始泡茶。 “小伙子不错,泡茶手法很利落啊。”谢南雁有些意外。 陈景乐呵呵一笑:“北星她爸喜欢喝茶,每次去他办公室都是我动手。” 谢南雁微微一笑,没说什么。 能主动帮忙干活的孩子,自然更讨人喜欢。 李北星这时候说:“老师,我这次顺便给您带了一幅字,您给评评?” “哦?”谢南雁意外,似乎想到什么,笑说:“好啊,倒要看看你带来的是什么样的作品。” 李北星笑嘻嘻地从礼品袋里拿出一个硬纸筒拆开,掏出里面的卷纸。 这是来之前她让陈景乐写的。 “咦?!” 谢南雁展开一看,顿时惊讶。 是一幅行书楹联,“春催桃李遍天下,雨润栋梁满九州”,写给老师的。 不过这字不得了哦。 清畅超妙,风规自远,用笔理性,气息舒缓,古意盎然,让她想起一个人。 中美院的陈宗康。 那位可不是一般人,放在当下的书法圈,属于是“二王”一脉在现今书坛的代表人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继承传统古意的基础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不多,就那么几下,但是足够了,已经胜过很多明清书法文人。 南东省书协里头的副会长刘振宏,同样是走二王风格,就是师从的陈宗康。 但这幅作品又有点不一样,给人感觉更加刚健清新,流美自然,有点她认识的同为师大文学院教授的张归光。 那位同样是个厉害大家,国内书坛文坛地位,比刘振宏还要高不少。 问题是以她对张归光的了解,对方如今这个年纪,很难再写出这样的水平。 总之这幅作品很不一般,在掌握了古意的同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那种淡然肆意间挥洒个性的能力,放眼当今书坛,都没几人能做到。 再看落款,陈景乐? 顿时惊愕。 “厉害啊!” 谢南雁惊叹:“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很好,非常好!” 看向陈景乐的目光,又多了几分惊叹与赞赏,甚至佩服。 至少这种水平的字,她写不出来,写了一辈子都写不出来。 这是天赋的差距。 她记得去年中秋节那会儿,李北星给她看过这位的作品,当时的水准虽然不错,但跟现在可没法比。 短短半年多,进步竟如此之大? 难以想象! “您过奖了,还得继续学习。”陈景乐谦虚一笑。 李北星笑眯眯问:“您觉得能到什么水平?” “还有别的作品没?”谢南雁沉吟着问,她想再确认一下。 “照片可以吗?” “当然。” “……” 李北星掏出手机,给她展示陈景乐之前写过的那些书法帖子。 谢南雁看完后,长舒口气。 看看陈景乐,又看看李北星,笑呵呵说:“我一个老眼昏花的老太婆,也不怕别人说什么,反正在我看来,国内写得比他好的,已经不多。” 这就是她的评价。 还是往保守了说的,毫不夸张,目前国内能有陈景乐这水平的,两只手都数得过来。 虽然她本人书法方面成就不算高,但见识还是有的。 看兰亭奖就知道了。 能入展的青年书法家不是没有,但能获得金银铜奖的,无一例外,都是稍微有点年纪的, 40岁以下的,并不多。 这已经是国内最高的书法奖项。 第(2/3)页